-
風的故事 風的故事
分類:紀錄片
類型:故事
演員:尤里斯·伊文思
狀態(tài):HD
簡介:<p> 于是風來了,風起于沙漠,終于我們的發(fā)際。亙古承載我們不安現(xiàn)狀的風,來了,在多年前下過的那場雨之后。<br/> 于是風來了,從西方到遙遠的東方,你牽著多年前用紙板造出一架飛機的小男孩的手。回去吧孩子,多年來天之涯海之角被風吹拂的歲月,我想用來跟你交換那些紙板。<br/> 你看見沒有,我的在風中飛著的白發(fā),那么蒼老那么驕傲。跟我來,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你看我在沙漠里有一把椅子,我坐著在夕陽里看風經過。如同兒時花園。<br/> 還好嗎,那些東方母親蒼老臉上神秘安詳?shù)陌櫦y與溝壑,在風里。還好嗎,射日的英雄與千年帝國永遠藏在地底的兵馬。而我是被故土放逐的。因為我看見人們看不見的東西。我孤獨,我不知道我看見的東西是否真實存在。<br/> 但風還在吹拂,我是被風帶來的,古中國的松樹林玉露凋傷,我希望自己能空靜如一個東方老者,但我不能,我見過太多的事,我見過雨,橋,天空,蝎子和火焰,我見過真實,虛幻和沖突,我大笑桀驁,天空如鏡映在眼底。<br/> 我知道那個造紙飛機的小男孩就藏在我身后。從十歲到九十歲有八十年飛翔的夢可以做,我一點沒浪費時間。<br/> 盤根錯節(jié)的強大生命與愛啊,有一天強大帝國的兵馬俑會蘇醒起來大步前進并發(fā)出驚人聲音,而我會對你擠擠眼睛說道,這么好的世間,只有我看見了。<br/> 風帶我們來過。風也會帶我們走。風知道我一生的秘密。有一天,他也會說給別人聽。<br/> --青衿<br/> ----------------<br/> 尤里斯·伊文斯<br/> 一位被上帝永久放逐的“飛翔的荷蘭人”,被自己的祖國宣布為叛徒,被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列上黑名單的紀錄電影大師——尤里斯·伊文思。從13歲就開始拍攝電影,有“先鋒電影詩人”之美譽。直到90歲完成令人震驚的封鏡之作《風的故事》。世界哪里燃燒,他就把攝影機投到哪里去,并始終把鏡頭對準普通的人。20世紀的世界風云變幻幾乎都在他的攝影機鏡頭里定格,化為影像史詩。<br/> 1984-1988年伊文思與羅麗丹多次來中國,拍攝他醞釀已久的紀錄片《風的故事》。年近90的伊文思繼續(xù)進行藝術探索,影片拍攝的幾乎是被認為無法拍攝的事物。這是伊文思對自己幾十年藝術生涯總結式的歸述,融合了他早期的抒情性的電影語言,“直接電影”的手法,以及超現(xiàn)實主義的表達方法。影片的表現(xiàn)手法細膩,內容雖然抽象而又晦澀,但是富有想象力和啟發(fā)性,受到人們的熱烈稱贊。此片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于1989年初在巴黎舉行了首映式。<br/> ------------</p>
時間:2025-05-18 12:23:46
-
瓦爾帕萊索 -
四萬萬人民 四萬萬人民
分類:紀錄片
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奇,莫里斯·卡諾夫斯基,西德尼·呂美特
狀態(tài):HD
簡介:<p> 簡介:<br/> 在世界電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稱為紀錄電影的先驅,與美國的羅伯特·弗拉哈迪、英國的約翰·格里爾遜和蘇聯(lián)的吉加·維爾托夫并稱為四大紀錄電影之父,與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創(chuàng)作生涯最長,在長達60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拍攝了60余部影片,一部尋找失落青春的詩意紀錄《塞納河》曾使他獲得1957年的戛納金棕櫚大獎。<br/> 中國的抗戰(zhàn)不僅掀起了中國電影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也吸引了國外電影大師的鏡頭。上世紀30年代末,多位國外記錄片導演來華攝制影片,他們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國拍攝的《四萬萬人民》不僅是他電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與中國維持50年的情誼的開端。從抗戰(zhàn)開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鏡頭紀錄下了不同的中國。<br/> 外國人來華拍紀錄片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電影誕生的那幾年。1896年,盧米艾爾兄弟派出了數(shù)百名攝影師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攝影師就曾來華拍片。此后,美國人、意大利人、蘇聯(lián)人、瑞典人都曾經把鏡頭對準過中國,但多是風光片及風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紀錄,直到戰(zhàn)爭的悄然到來。1935年,在燕京大學任教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用一臺十六毫米手搖攝影機拍下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場面,今天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br/>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來了,這個“飛翔的荷蘭人”飛到了中國,與他同行的還有我最崇拜的戰(zhàn)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在1936年,兩個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之際,把攝影機和照相機的鏡頭對準了這片燃燒的土地,伊文思拍攝了廣受贊譽的紀錄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攝《共和軍之死》的照片一舉成名。 “紀錄”擁有了出生入死的剛毅血性。從此,“什么地方燃燒,就去什么地方拍攝”被奉為攝影師的職責。西班牙內戰(zhàn)是西方前線,而中國戰(zhàn)場則被稱為是反法西斯斗爭的東方前線,從西方前線遠涉到東方前線,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國拍攝的珍貴圖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br/> 1938年4月初,在抵達中國不久,二人便拍攝了“臺兒莊戰(zhàn)役”,那是值得慶賀的第一場正面擊潰日軍的勝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線拍攝,最終未能拍到決戰(zhàn)的場面,因為他們是外國人,沒人敢為他們的生命承擔風險,但他們還是抓住機會在臺兒莊附近的小樹林中拍攝了這場戰(zhàn)斗。伊文思回憶說:“我不是一個作家,我通過畫面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我一定要表達死亡對我意味著什么,不僅僅是拍幾個尸體,而是拍攝整個一段,死亡牽連到的往往是許多人。我觸到了中國,中國也觸到了我,我拍了戰(zhàn)爭,拍了一個在戰(zhàn)爭中瓦解,又在戰(zhàn)火中形成的國家,我看到了勇敢!”<br/> 紀錄這場戰(zhàn)爭的《四萬萬人民》成為了關于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真實寫照,并且起到了聲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的積極作用,這些影像成為后來中國抗戰(zhàn)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攝的遭日軍空襲后的劫難場面。<br/> 正如卡帕那句永遠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夠好,因為你離得不夠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戰(zhàn)場觸雷身亡,如一個不參與殺戮的斗牛士般身著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裝束轟然倒下,而伊文思繼續(xù)潛行在戰(zhàn)火中。<br/> 伊文思的冒險不是賭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輕生,而是為激情所貫注,為信仰所戰(zhàn)斗的勇氣。在中國抗日戰(zhàn)場上,在越南抗美的叢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擊中,甚至在70歲高齡,依然在戰(zhàn)火中拍攝。這個“飛翔的荷蘭人”被祖國放逐,卻四次來中國,他稱中國是收養(yǎng)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他愛這里的人民。<br/> 紅色電影的開端——延安電影團<br/> 伊文思在臨走之前,秘密地把一臺埃摩攝影機交給了一位左翼影人吳印咸,這位吳印咸后來被稱為共和國攝影藝術的拓荒者。1938年秋,吳印咸和袁牧之兩人帶著這臺攝影機和從香港購得的全套電影器材到達延安,在八路軍總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電影團”。<br/> 最初電影團只有6個人,有電影工作經驗的僅有3個。1938年10月1日,電影團開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記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0年袁牧之將完成的影片底片帶到蘇聯(lián),沒想到正好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沒能在蘇聯(lián)印出拷貝送回國內放映。進入40年代后,電影團拍攝了多部新聞短片,在根據地露天放映。</p>
時間:2025-02-26 03:07:01
-
遠離越南 遠離越南
分類:紀錄片
演員:Anne,Bellec,凱倫.布朗蓋農,貝爾納·弗雷松,莫里斯·加瑞爾,讓-呂克·戈達爾,胡志明,Valérie,Mayoux,瑪麗·米利雅拉
狀態(tài):HD
簡介:<p> 嚴格的說,這也許算不上是一部集錦影片,而是法國知識分子導演和電影工作者在越戰(zhàn)時代的一次“良心大行動”,而且這也是不多的幾部集錦紀錄片之中的經典之作。<br/> 在影片開始,解說詞就已經點明影片的主旨:越戰(zhàn)是一場富人和窮人的戰(zhàn)爭,是富裕的美國和貧窮的越南之間的戰(zhàn)爭。在接下來“欲哭的約翰遜”、“倒敘(閃回)”“鏡頭眼”、“我們?yōu)楹味鴳?zhàn)”、“安與尤艾”、“目眩”等等段落里,我們隨著編導進入越南和美國的現(xiàn)狀、探討越戰(zhàn)的歷史、旁觀知識分子的討論、參與世界各地人們的討論,深入地、多側面地接近越戰(zhàn)。這里面既有導演的主觀闡述,也有從新聞影片上剪接過來的“客觀”紀實,甚至還有極端個人化的表達方式。大概是在戈達爾的段落里,我們不斷看到一個攝影師/導演坐在攝影機后不同角度、不同景別的同一場面,而解說詞卻在說著:我們沒法到越南去,只能在這里制作這部影片。<br/> 在大量事實和觀點,甚至是包括美國、越南以及世界各國人民對越戰(zhàn)問題爭論的羅列之后,影片最后的一段解說給所有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整部影片得到了最恰當?shù)目偨Y和升華:“戰(zhàn)爭就在我們周圍,越南是為了我們而戰(zhàn)”!<br/> ————————————————<br/> 《遠離越南》(Loin du Viêtnam,尤里斯·伊文思等,1967年|120分鐘|35毫米|黑白與彩色|有聲)是由多位導演拍攝的反映越南戰(zhàn)爭的集錦片。除了尤里斯·伊文思,其他導演為阿蘭·雷乃、讓—呂克·戈達爾、阿涅斯·瓦爾達、克勞德·勒魯什和美國攝影家威廉·克萊恩。影片首先對比了戰(zhàn)爭雙方的軍事力量,美方擁有無比先進的航空母艦,越方則以原始方式挖掘簡陋的防空洞;隨著一陣狂轟濫炸,銀幕變得昏天黑地;一出獨幕劇表現(xiàn)了巴黎呼吁和平的示威與紐約支持戰(zhàn)爭的游行;在越南,一出名為《約翰遜在哭泣》的話劇諷刺了好戰(zhàn)的美國總統(tǒng)約翰遜;在巴黎,戈達爾一邊將眼睛伏在取景器上取景,一邊解釋為什么美國一定要建立一個屬于美國的越南,并在這個片段中插入了自己剛剛拍竣的影片《中國姑娘》的部分場景;一位美國戰(zhàn)地女記者講述了自己為什么在前線時希望成為另一個陣營的人;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年輕的越南姑娘回憶起了在五角大樓前自焚的諾曼·莫里,他的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妻子出現(xiàn)在鏡頭前。本片的誕生過程大致如下:克里斯·馬凱在聽了從越南歸來的伊文思的講述后,倡議法國新浪潮的幾位著名電影導演以及紀錄片大師伊文思和美國攝影家威廉·克萊恩(1928年生)共同拍攝一部關于越南戰(zhàn)爭的集錦片,每人負責拍攝其中的1到2個片段(總共拍攝了11個片段)。這些導演的藝術風格不同,拍攝的片段多姿多彩,最極端的莫過于戈達爾拍攝的名為“鏡頭眼”的片段,依照形式與內容相互分離的原則,這個片段中的聲音和畫面毫無關聯(lián),他還親自跳到鏡頭前講述自己為什么不能去越南而只能在巴黎拍攝。本片是電影史上著名的反戰(zhàn)影片之一,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p>
時間:2025-02-26 02:52:20
-
Regen
- 共5條數(shù)據 頁次:1/1頁